前几天,央行公布了一组数据,2025一季度居民存款数额增加了9.2万亿元,总额已经突破了160万亿了。
平均到每个人头上是11.4万左右。
平均到每个家庭存款额达到了32.6万元。
其实,这就可以看出来,中国人爱存钱,是刻在骨子里的习惯。
翻开历史,从唐朝的“柜坊”到明清的“钱庄”,老百姓但凡有点余钱,第一反应不是“花出去”,而是“藏起来”。
哪怕到了今天,银行里的居民存款余额年年攀升,老百姓还是不敢消费,为啥?
1、对未来没有信心
消费是一种趋势,是为明天买单,是对未来的买单。
如果对未来有信心,觉得自己未来收入会增加,那么哪怕现在收入低,或者存款少,也敢加杠杆借钱去消费。
而如果对于未来没信心,哪怕今天存款很多,收入也不低,大家也会压制自己的消费欲望。
就拿我来说,身边越来越多的人失业了,有很多还是行业大佬,前几年叱咤风云,算得上行业中的佼佼者,还有一些是被裁员的、有裸辞的,当然也有一直在找工作的。我大学的学长,毕业后在大厂做程序员,连续好几年在北京区域做的连连晋升,老家传来他的消息都是自豪和得意,去年年底时代的没落不出意外延续到他身上了,被裁员后他到现在都没有找到工作。好的岗位听说早就被内推了,剩下的岗位都是一个萝卜一个坑,等着去填坑的冤种,现实中他跑去开滴滴专车司机了,按他自己的说法是脱下了孔乙己的长衫去尝试接地气生活了,甚至开始降级职位去看普通公司程序员的岗位,真的是因为一份工作换一个城市的感觉。身边大多数人收入降低,都不敢消费。在加上物价持续上涨已成为不争的事实,生活成本不断增加,工资没有任何变化,人们的购买力逐渐下降。物价上涨后,人们的生活发生了明显变化,以食品支出为例,物价上涨前每月 2000元,上涨后每月3000 元,储蓄金额也从每月 2000 元降至每月1000元。大家不得不精打细算过日子,减少非必需品的消费,选择更便宜的替代品。最近这几年,楼市开始调整周期,房子越来越难卖,很多房企因为资金链不足导致债务压力巨大,甚至不少楼盘出现了烂尾的情况。经济下行,很多人都失去了工作,但依旧每个月背负着几千上万的车贷房贷。
这种情况下,大家连最基本的生活都成了问题,根本没有多余的钱交付房贷。还有那些买到了烂尾楼的家庭,首付交了,但是房子始终交不上,然而尽管拿不到房,但大家依旧每个月要承担巨额的房贷,迫不得已之下,很多人只能选择断供,因为,每个月还要考虑孩子的教育费用和日常开销,根本没有多余的钱去还房贷。想想最近的那些消费券、补贴活动,我都没怎么参与,不是我不想,而是心里清楚,就算有那几百块的补贴,根本解决不了大问题。就像一个人已经饿的一个星期拉不出屎了,你给他灌开塞露没用的,你得给他吃的。
2、存钱是生存的本能
就古来说,古代社会没有社会保障体系,一场旱灾就能让农民颗粒无收,一场战乱就能让商人血本无归。
北宋年间,开封城的富商们会在宅院里埋下“窖藏银”,明朝的徽商赚了钱第一件事是回老家修祠堂、买田地。
这种“存粮防饥”的思维,本质上是对抗不确定性的生存智慧。哪怕到了上世纪计划经济时代,粮票布票的限量供应依然让人们习惯“省着用”。
历史反复教育普通人:今天的余钱,是明天的保命符。
这种基因延续到今天,就成了“高储蓄率”的中国特色。
2023年中国人均存款接近8万元,但同期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速却持续放缓。
到了今年第一季度人均存款接近11.4万左右。
有人说这是“消费降级”,其实更准确的说法是“防御性储蓄”——就像古人存粮食防荒年,现代人存钱防的是失业、疾病、孩子上学、老人看病……这些随时可能砸下来的"人生炸弹"。
3、赚得少,怎么敢花得多?
老百姓不敢花钱的直接原因,是收入撑不起欲望。
2024年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中位数只有4.1万元,平均到每月不足3600元。
这要应付一线城市一碗30元的牛肉面,二线城市一节200元的课外班,三线城市一平米1万的房价,任谁都得精打细算。
最重要的,收入增速跑不赢支出增速——过去十年,全国平均工资年增长约8%,但同期医疗费用年均上涨11%,教育支出年均上涨9%,房价更是在某些城市翻了几番。
物价持续上涨已成为不争的事实,生活成本不断增加,工资没有任何变化,人们的购买力逐渐下降。
供求关系变化、成本上升以及货币供应量增加等因素共同推动了物价上涨。
原材料价格上涨、劳动力成本增加、运输费用提高等,使得企业生产成本增加,进而提高产品或服务价格。货币供应量超过经济实际需求时,会导致货币贬值,物价普遍上涨。
人们不得不精打细算过日子,减少非必需品的消费,选择更便宜的替代品。
这种“收入天花板”效应让普通人陷入两难。
拼尽全力加班赚的钱,可能还不够孩子暑假报个培训班。
省吃俭用存下的首付,转眼就被新开盘的房价甩开两条街。
当“努力赚钱”和“改善生活”之间的链条断裂,人们自然会选择捂住钱袋子。
毕竟花掉的钱是泼出去的水,存下来的钱才是攥在手里的安全感。
不过有一点是很清楚的,想要提振经济,不要把目光一直盯着“刺激”消费了。
战场上,人快死了的时候,打一针“吗啡”强心针刺激一下,是对的,能续命。
但是平常感觉身体不好,不去改变生活方式,而是没事就来一针,没事就来一针,这不是救命,而是吸毒。
所以,与其一味地刺激内需,不如把重点放在提升老百姓的收入与生活质量上,减少老百姓的负担,才是关键所在。
居民收入提高了,消费就会好起来。
经济发展的背后,不能忽视普通老百姓的实际感受。
政府还需要在保障体系上下功夫。
历史反复告诉我们,消费信心不是凭空产生的,它需要三个支点:稳定的收入预期、完善的社会保障、公平的发展机会。
如果这些问题得不到有效解决,再多的刺激政策也只能是无用功。
#社会#